六國論 作者: 蘇轍 北宋 姊妹计划: 数据项 本作品收錄於《古文觀止》和《古文辭類纂》 愚讀六國世家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衆,發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
六國論.蘇轍 原文 譯文 愚讀六國世家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,常為之深思遠慮,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。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,慮患之疏,而見利之淺,且不知天下之勢也
蘇軾認爲,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,是久存的原因。只要把那些“士”養起來,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,國家就可以安定了。蘇轍的《六國論》則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,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,共同抗戰,滅國是咎由自取。
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 ,戰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。或曰: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曰:不賂者以賂者喪,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。故曰:弊在賂秦也。 秦以攻取之外
1/1/2010 · 蘇轍 我讀(史記)六國世家,心裡感到奇怪,何以當時天下的諸侯,以五倍於秦的土地,十倍於秦的軍隊,發憤西進,攻打殽山以西千里之大的秦國,卻免不了被滅亡。我常為此事深思細想,以為必定有可以自保的計策。
· PDF 檔案
3 貳 正文 一、探討兩篇〈六國論〉與宋廷政策之關聯 (一)、針對蘇洵〈權書‧六國〉批評之歲幣政策探討 〈澶淵合約〉不只是宋朝,更是中國歷史上之先河,首開以歲幣買和平之先 例。自真宗以降,直到南宋末年,歲幣的花費蔚為可觀。
5/8/2016 · 六國論蘇轍 《六國論》是宋代文學家蘇轍所寫的議論文,描寫了六國在抗擊秦國的時候應該採取的策略,全文一直在強調「大勢」,六國沒有抓住天下大勢最終被秦國滅國,此篇文章用議論比較的辯證手法進行描寫,語言簡練、說短論長,頗有政治策略家的風範。
· PDF 檔案
《積學與涵泳——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》 2 之奇才;幷力西嚮 50 ,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 51 也。 悲夫!有 如此之勢,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52 ,日削月割,以趨於亡! 為國 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!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,其勢弱於秦,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
蘇轍(1039年3月18日-1112年10月25 日),字子由,一字同叔,晚年自號潁濱遺老,眉州 眉山(今四川眉山市)人。宋孝宗 淳熙年間,追諡文定。蘇洵之子、蘇軾之弟,北宋
六國論 作者: 蘇 洵 北宋 姊妹计划: 数据项 本作品收錄於《古文評註》 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。或曰:「六國互喪,率賂
作者:佚名譯文六國的滅亡,不是(因爲他們的)武器不鋒利,仗打得不好,弊端在於用土地來賄賂秦國。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,(這就)是滅亡的原因。有人問
創作背景六國論《六國論》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:一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,藉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;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,藉以明確蘇洵撰寫《六國論》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。
余讀六國世家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於滅亡,常為之深思遠慮,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
蘇洵(1009年5月22日-1066年5月21日),字明允[1]。北宋文學家,四川眉山人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,父子三人被稱為「三蘇」,均名列「唐宋八大家」,有《嘉祐集》傳世。曾任校書郎、主簿等微官,追贈為光祿寺丞,贈太子太師。
生平 ·
六國論原文、翻譯及賞析,蘇轍文言文,全文,心得,解釋,作者, 註釋 @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韓劇 排行榜 解夢 中文 謎語 劇情 名言 中文 歌詞 字典 韓劇
《六国论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论,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,全文抓住一个“势”字,站得高、看得远,从大处着笔,高谈阔论、说短论长,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。
· PDF 檔案
1 10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。或曰:「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」曰:「不賂者以賂者喪。」蓋失強援,不 能獨完,故曰「弊在賂秦」也。 秦以攻取之外,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,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,其
本資源為《六國論》講義,內含文章的時代背景、寫作動機、文體、內容大意和修辭手法。 簡介: 本資源為《六國論》講義,內含文章的時代背景、寫作動機、文體、內容大意和修辭手法。 資源性質: 筆記/工
蘇轍名句 蘇轍名言 蘇轍 六國論蘇轍 摘要 : 戒心之易忘,而驕心之易生。以言責人甚易,以義持己實難。非舉無以知其賢,非試無以效其實。涅于渾濁而不緇。法行于賤而屈于貴,天下將不服。6、君子為國,正其綱紀,治其法度。
21/4/2005 · 六國論是蘇轍 寫的,六國才使蘇洵。0 0 1 登入以對解答發表意見 發佈 陽 1 0 年前 六國論是蘇洵吧 莫非教改了@[email protected]? 0 0 1 登入以對解答發表意見 發佈 小雁 1 0 年前 六國論是蘇洵寫的吧...至少課本是這樣告訴我的
今天來聊幾篇文章,什麼?是不是太跳痛了?轉型也不是這樣轉的呀! 緣起如下:日前為助眠隨手抓了一本書,嚴格來說應是古文觀止的宋文殘簡,高中留下的習慣,太 厚的書就拆成若干本;想來宋文都是些說教文章,正好助眠,一翻竟瞧見了蘇轍的六國論,搭配時 事議題(馬總統的六國論),就把
六國論 蘇轍 Tony 私藏的古文觀止 余讀《六國世家》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憤西向,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於滅亡。 常為之深思遠慮,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。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,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, 且不知天下之勢
本資源為《六國論》讀本問題及參考答案,內含課文問題及相關答案以供參考。 簡介: 本資源為《六國論》讀本問題及參考答案,內含課文問題及相關答案以供參考。 資源性質: 筆記/工作紙 | 參考資料
· DOC 檔案 · 網頁檢視
六國論 《六國論》選自《嘉祐集》卷三,是嘉祐三年(1058)蘇洵獻給宋仁宗的《權書》十篇中的一篇。宋朝承晚唐五代之局面,一直未能像漢唐那樣徹底地統一中國。面對北方契丹、西夏的侵擾和威脅,宋王朝采取的基本政策是守內虛外,實靜求安。
蘇洵,字明允,宋 眉州 眉山人,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,真宗 大中祥符二年生。因家有老人泉,梅堯臣為之作詩,故自號老泉。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,歲餘舉進士,又舉茂才異等,皆不中。
a 《六國論》和《出師表》所用的勸諫方法: (i) 《六國論》:採取借古諷今的方法,蘇洵借六國滅亡的歷史訓,勸喻北宋君主不要對契丹和西夏輸幣求和,以免重蹈六國的覆轍,招致滅亡。
7/6/2006 · 如題:以蘇轍在一文的觀點,戰國六國為什麼會被秦滅亡?請幫忙回答一下,希望能詳細一下,謝謝!蘇轍六國論蘇轍的六國論雖然同是探討六國破亡之因,但得出的結論和論證的方式都不同於他的父親。他認為六國的敗亡之因在於他們不明白天下之勢,不能全力保住韓、魏,失去這個屏障
2/ 「六國論」則採取借古喻今的方法來勸喻國君。蘇洵借六國滅亡的歷史 教訓,指出六國直接或間接因賂秦而亡,勸喻北宋執政者改變向契丹和 西夏採取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,以免重蹈六國的覆轍。
· PDF 檔案
(三) 蘇轍〈六國論〉: 作者在讀六國世家的歷史故事時心裡感到疑惑,為何當時天下的諸侯國,擁 有土地、軍隊,卻打不過秦國甚至被滅亡。原因是他們對於禍患的思慮不夠周密,對於利益的眼光太過膚淺,而且不知道天下的大勢。當時天下諸侯國與秦國爭奪
· PDF 檔案
蘇洵(公元1009—1066),字明允,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(公元 1009),卒於英宗治平三年(公元1066)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縣)人。先世趙郡欒城,唐朝蘇味道貶眉州刺史,開眉山蘇氏。 蘇洵少不好學,好遊蕩。年二十,娶大理寺丞程文應之女為
蘇轍(1039年—1112年),宋朝詩人、散文家。字子由,晚年自號潁濱遺老。宋孝宗淳熙年間,追諡文定。 語錄 [編輯] 葢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,慮患之疎,而見利之淺,且不知天下之勢也。
【古文觀止】宋 蘇轍:六國論 余讀六國世家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於滅亡,常為之
六國論 蘇轍 愚讀六國世家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眾,發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於滅亡。常爲之深思遠慮,以爲必有可以自安之計。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,慮患之疎而見利之淺,且不知天下之勢也
蘇轍文學成就 詩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,今存詩作爲數也不少,但較之蘇軾,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。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,詠物寫景,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。風格淳樸無華,文采少遜。晚年退居潁川後,對農民生活了解較多,寫出了如《秋稼》等反映現實生活較爲深刻的詩。
六國論 宋文 蘇轍 (原文) 愚讀六國世家,竊怪天下之諸侯,以五倍之地,十倍之衆,發憤西向,以攻山西千里之秦,而不免於滅亡,常為之深思遠慮,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。葢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,慮患之疎,而見利之淺,且不知天下之勢也。夫秦之所
《六国论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。此文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,突出强调了“士”的作用,指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,是久存的原因。只要把那些“士”养起来,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,国家
蘇軾的古文亦極著名, 有「韓潮蘇海」之稱,與古文大師韓愈齊名。與父親蘇洵、弟蘇轍合稱「三蘇」,父子三人 同時名列唐宋八大家。著有 《東坡全集》及《東坡樂府》詞集傳世。
蘇洵和蘇轍的散文 一、蘇洵(一 九 — 一 六六)字明允,號老泉,眉州眉山 (今四川眉山)人。年二十七,始發奮讀書,屢舉進士不第。嘉祐年 間,攜長子軾次子轍,由蜀赴汴京赴考,深為歐陽修賞識,呈所著二
16/3/2007 · 蘇 轍 的 生 平 蘇 轍 (1039 ?1112) , 字 子 由 , 晚 年 自 號 潁 濱 遺 老 , 北 宋 眉 州 眉 山 (今 四 川 省 眉 山 縣 ) 人. 他 是 古 文 家 蘇 洵 (老 泉) 的 第 二 個 兒 子 , 大 詩 人 蘇 軾 (東 坡) 的 弟 弟 , 世 稱 小 蘇 , 與 父 兄 並 稱 為 三 蘇 , 都 在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列 .
蘇軾認為,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,是久存的原因。只要把那些「士」養起來,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,國家就可以安定了。蘇轍的《六國論》則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,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,共同抗戰,滅國是咎由自取。
· DOC 檔案 · 網頁檢視
(蘇轍 六國論) ( )本文的主旨為 指出六國團結抗秦之法,「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」 指責商鞅、范雎助秦為虐 指出六國之所以滅亡,在於未能招致如商鞅、范雎之士 指出秦國之所以勝六國之因,在於善用策略。
蘇轍 蘇轍(1039—1112年),字子由,漢族,眉州眉山(今屬四川)人。嘉祐二年(1057)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。神宗朝,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,出為河南推官。哲宗時,召為秘書省
蘇 轍 聲明:本頁資料或有取自網路資源者, 如有不妥, 請不吝來函告知. 黃州快哉亭記 宋玉對楚王問 黃州快哉亭記學習單 黃州快哉亭記 宋玉對楚王問 黃州快哉亭記學習單 黃州快哉亭有關學習 宋玉風賦 六國論
三蘇均著有《六國論》。蘇洵論六國之文“末影宋事”已為公論,蘇洵否定北宋歲幣和議,視為國之大患;蘇軾認為“國之患果不在費”;蘇轍主張賂以制勝:三人對北宋外交政策見解有別,對“賂敵”的詮釋和取捨不同。
Author: Chi Wang 馮志弘
【隨談蘇轍六國論】 蘇轍之六國論,其旨在非六國,怪其不能自守,並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見解。 蘇轍提出的理論,是先揭示其旨:點出韓魏在地理上的重要性,之後並加上一段說明,陳述秦若不先拿下韓魏而直攻齊、趙、燕、楚四國,將有受前後受敵的覆滅危險。